近年來,電動車的普及率不斷攀升,許多朋友都向我諮詢關於2024年購買電動車的相關問題,尤其焦慮於馬力稅、政府補助政策以及充電樁的佈建情況。今天,我將深入淺出地分析這三個面向,並提供一些額外的資訊,幫助大家做出更明智的購車決策,不再因為資訊不足而猶豫不決。
一、電動車馬力稅的真相大公開:別再被網路謠言誤導!
關於電動車的馬力稅,網路流傳著許多真真假假的訊息,讓許多準車主感到困惑。我觀察到大家主要在兩個方面存在著疑慮:其一,關於電動車牌照稅免徵的法案是否還在修訂中?其二,坊間流傳的「隨車徵收」或「隨里程徵收」的說法,究竟是真是假?
首先,我要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,關於電動小客車牌照稅的免徵期限,已於2021年12月30日經總統公告正式生效,並延長至2025年12月31日。這並非一個仍在修訂中的草案,而是已經正式實施的法案!網路上流傳的各種不同版本,大多數都是過時的資訊,請務必以官方公告為準。
至於「隨車徵收」或「隨里程徵收」的說法,則是指未來汽燃稅改革的方向,並不是針對目前電動車牌照稅的政策。目前汽燃稅的徵收方式是根據引擎排氣量(CC數),但由於電動車並無引擎,因此目前並未針對電動車徵收汽燃稅。交通部長所提到的「隨車徵收」或「隨里程徵收」,指的是未來汽燃稅改革的方向,可能改以車輛使用頻率或里程數來徵收,但這項政策目前仍在研議階段,尚未有最終定案,也尚未確定是否會應用於電動車。
稅別 | 徵收對象 | 徵收方式 | 目前電動車狀況 | 未來可能發展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牌照稅 | 所有車輛 | 依照車輛種類及排氣量 | 2025年12月31日前免徵 | 政策到期後,是否續徵或如何徵收,仍待觀察 |
汽燃稅 (燃料稅) | 使用汽油或柴油之車輛 | 依照引擎排氣量(CC數) | 目前未針對電動車徵收 | 未來可能改為隨車徵收或隨里程徵收,影響電動車的可能性存在 |
道路使用費(未來可能) | 所有使用道路之車輛 | 隨車徵收或隨里程徵收(研議中) | 未來可能適用於電動車,但具體徵收方式和時間尚未確定 | 此項收費將更公平地反映道路使用成本 |
二、電動車補助政策大解密:多重補助,讓你省更多!
雖然電動車的價格普遍較高,但政府為了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,提供了多項誘人的購車補助,有效降低入手門檻。這些補助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動車貨物稅減免、汰舊換新貨物稅補助,以及較少人知曉的2023年環保署推出的「降低碳排及改善空污的減空污補助」。
以一台完稅價格300萬元的電動車為例,貨物稅減免政策能夠省下相當可觀的金額。加上汰舊換新補助(最高5萬元)以及減空污補助(約1-2萬元),總計省下的金額相當可觀,這也解釋了為何電動車的CP值相對汽油車而言更高。 這些補助政策的有效期限,大多數也將持續到2025年12月31日, 但在政策到期前,政府很有可能基於環保及產業發展等考量而延長相關補助期限。
補助項目 | 補助金額 | 備註 | 申請條件 |
---|---|---|---|
電動車貨物稅減免 | 依車價而定 | 2025年12月31日前有效,依據級距及免稅額計算 | 需符合政府規定的電動車規格 |
汰舊換新貨物稅補助 | 最高5萬元 | 需符合相關規定,並配合政府汰舊換新政策 | 需報廢符合規定的舊車輛 |
降低碳排及改善空污減空污補助 | 約1-2萬元 | 2023年環保署補助,需符合相關規定,名額有限,額滿為止 | 需符合環保署規定的申請資格 |
三、充電樁佈建現況分析:里程焦慮不再是阻礙!
許多人對於電動車的充電便利性存有疑慮,擔心「里程焦慮」的問題。事實上,全台充電樁的建設進度比許多人想像的還要快速!截至2023年底,全台已建置超過2100個充電站,充電槍數更超過6300支,其中快充槍的比例高達25%,普及率已超越許多歐洲國家。儘管充電速度與加油速度仍有差距,但充電站的數量正快速追趕加油站,未來更有可能超越加油站的佈建密度。
為了進一步解決「里程焦慮」的問題,許多第三方廠商也積極投入充電樁的建設與營運。此外,政府也持續推動相關政策,鼓勵民間投資,並積極改善充電網絡的覆蓋率及充電效率。 許多汽車廠商也積極推出具備更長續航里程的車款,以減少充電次數。
我個人也經常使用一些充電APP,例如:[APP名稱1]、[APP名稱2]、[APP名稱3] (實際應用程式名稱需自行填入)。這些APP不僅可以提供充電站的即時資訊,例如充電樁的數量、類型、使用狀況及價格,還能夠協助規劃充電路線,讓使用者更方便地找到附近的充電站,輕鬆解決里程焦慮的問題。
總結:2024年購買電動車,是明智之選!
綜合以上分析,在2024年購買電動車,無論從經濟效益或是環保角度來看,都是一個相當划算且明智的選擇。雖然部分補助政策在2025年底到期,但考量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產業發展的目標及環保政策,延長免徵期的可能性相當高。電動車的優勢,例如環保、低噪音、高科技配備、省保養成本等等,都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。 當然,充電基礎建設的完善還有提升空間,但目前的發展速度已相當令人驚豔,未來將持續改善,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舒適的用車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