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型車事故頻傳,台灣交通安全誰來守護?專家揭露「人、車、路」三大致命危機!

大型車事故頻傳,台灣交通安全誰來守護?專家揭露「人、車、路」三大致命危機!
文章目錄

全台灣有超過二十萬輛的大客車、大貨車,每年造成一萬一千多件的死傷事故,平均每天有三十人因大型車事故傷亡。客運公車講求效率的行車模式,近年在政府強力管制工時後,狀況雖有改善,但車禍數仍不見下降。除了用路人的安全意識外,台灣的道路設計對於大型車行駛並不友善,尤其機車與大型車爭道,在轉彎處一不小心就可能因內輪差釀成嚴重車禍。再加上科技輔助大型車的視覺死角並不普及,監理法規過時,人、車、路三方面都讓大型車成為台灣道路上的不定時炸彈。


1. 觸目驚心的數據:大型車事故有多嚴重?

2022年,台灣有390條生命喪生大型車輪下,等於每天至少有一人死於大型車車禍,全年更超過一萬一千人受傷,且比起五年前多了一成。大型車包含公車、遊覽車、大貨車、聯結車,全台加起來超過二十萬輛。車禍造成的死亡率,大貨車每十萬輛是一百人,大客車六十九人,都遠高於小客車跟機車。

車種每十萬輛車的死亡人數
大貨車100
大客車69
小客車(數據未提供)
機車(數據未提供)

2. 大型車駕駛現身說法:內輪差、視覺死角危機四伏

身為有超過二十年經驗的聯結車駕駛,我深刻體會到大型車在道路上的潛在危險。以我駕駛的半聯結車為例,車身長達十二公尺,在一般道路要右轉,車頭一定得超過對向的車道,否則就會因為前後輪的轉彎半徑差異,撞到右側的用路人。路邊違規停車、機車爭道等狀況,都讓駕駛必須時刻保持警惕。左轉時,車子的A柱也可能造成視覺死角。

貨運業的特殊工作型態也增加事故風險。為了配合客戶時間,大半夜出發是家常便飯,到了客戶端等卸貨時,只能在車上短暫休息,之後又要趕回碼頭交空櫃,沿路塞車更是煎熬。長時間疲勞駕駛,讓大型車駕駛隨時處於高風險狀態。


3. 科技能否成為救命解藥?

2019年開始,台灣新領牌的大型車都要有車前碰撞警示、車道偏離警示。2017年也已強制安裝行車視野輔助系統,透過左右兩側、車子前方跟後方的鏡頭監控。這些科技確實有助於降低事故風險,尤其是在疲勞駕駛時,警示系統能及時提醒駕駛。

桃園市政府自2020年起,補助市內公車安裝盲點警示系統,透過裝在右側的鏡頭,依照行人的距離,用顏色來提醒駕駛是否該繼續右轉。實際案例顯示,這套系統確實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,避免憾事發生。

然而,科技並非萬靈丹。有駕駛員反映,部分警示系統過於敏感,反而會干擾駕駛。交通部雖編列預算推動大型車主動預警系統,但目前仍在研發階段。更重要的是,再先進的科技都比不上駕駛員的專注和判斷力。


4. 倫敦經驗:直接視覺設計才是王道?

英國倫敦交通局發現,過度依賴科技裝置反而會帶來更多問題,因為駕駛需要花更多時間檢查螢幕,且影像可能失真,分散注意力。因此,倫敦開始推動大型車的「直接視覺」設計,透過降低駕駛座高度、車門、防捲入裝置,並擴大擋風玻璃和車窗,大幅改善駕駛員的能見度。

這種設計讓駕駛可以直接看到卡車前方的危險盲點,也能清楚看到乘客側的行人或腳踏車騎士。自2021年3月起,倫敦交通局已要求所有進入倫敦的卡車,都要逐步採用這種直接視覺設計。


5. 台灣法規的盲點

相較於歐洲和日本,台灣在大型車安全法規方面仍有許多不足。例如,台灣目前只規定大型車防捲入裝置與地面的距離,目的是防止機車或行人被捲入車底,但卻可能造成汽車追撞時的危險。美國已修改法規,強調防捲入裝置的強度,使其足以在汽車撞擊時發揮攔阻作用。


6. 駕訓制度漏洞百出?

台灣考大客車駕照,跟小客車一樣得學S型、路邊停車,場內還多了曲巷掉頭。場地駕駛十四堂課,還得出駕訓班道路駕駛。然而,許多學員因害怕上路,直到結訓都沒出過教練場。

以小型車升大客車駕照為例,只要在駕訓班受訓49天,場內考試合格,就可以取得自用大客車駕照。再等三個月考過機械常識,就能取得職業大客車駕照。這三個月的空窗期,學員沒有實際的大型車可以練習,只能等待筆試。

這樣的駕訓制度,讓許多新手駕駛在缺乏實際經驗的情況下就上路,增加了事故風險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部分經驗老到的司機,在長時間駕駛後可能產生僥倖心態,增加事故發生的機率。


7. 道路設計:如何降低大型車事故風險?

台灣的道路設計對於大型車並不友善。專家指出,市區道路彎角設計不足、行穿線位置不當,都可能增加大型車事故風險。建議政府應優先盤點大型車的路徑,優先改善。

此外,車道瘦身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。透過縮減車道寬度,降低機車超車的意願,避免大小車爭道,並增加行人空間。

改善面向具體措施
道路設計加大彎角曲率半徑、調整行穿線位置、車道瘦身
法規參考歐美經驗,強化防捲入裝置強度、增設車側透明車窗
駕訓制度增加道路駕駛時數、強化職前訓練
科技應用開發更人性化的預警系統、推廣直接視覺設計
安全教育從小培養交通安全意識、加強大型車駕駛的職業道德

8. 總結:打造更安全的交通環境,你我都有責

台灣交通問題的根源,在於長期以來對交通安全的不夠重視。要改善大型車安全,不能只靠單方面的努力,需要政府、業者、駕駛、用路人共同參與,從人、車、路著手,全面提升交通安全意識,才能避免天天上演的交通危機。


瘋狂設計師 Chris
用車達人 Mark
歡迎來到用車達人!我們的目標是為廣大車主和汽車愛好者提供最實用、最新的用車知識與資訊。無論您是想了解如何保養愛車、掌握行車法規,還是對電動車未來發展感興趣,我們的團隊都精心編寫了各類文章,讓您在駕車過程中更加順暢、安全。透過我們的內容,您可以找到實用的保養維修技巧,學習節省油耗的小知識,並掌握最新的車輛政策與法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