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動車的普及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,但續航力始終是許多潛在買家心中揮之不去的疑慮。尤其對於那些被戲稱為「短腿」的入門級電動車款,消費者更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。這次,我,身為專業汽車專家的Mark,就要親自出馬,挑戰這個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!
我將駕駛BMW iX1,與Model Y 後驅版一同踏上國道長征,從繁華的台北內湖出發,一路向南,目標直指台灣南端,徹底榨乾這兩台車的每一分電力,看看它們在真實的國道環境下,續航力表現究竟如何?是否真的像傳聞中那樣不堪用?又有哪些影響續航力的關鍵因素?
測試前的縝密準備:魔鬼藏在細節裡
為了確保這次測試的公平性、客觀性與準確性,我們在出發前做足了萬全準備。從車輛的選擇、電量的控制,到路線的規劃、設定的調整,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仔細的考量。
- 主角車輛:
- BMW iX1 (以下簡稱 iX1):作為BMW品牌旗下最入門的電動休旅車,iX1承載著眾多消費者的期待,它的續航力表現也備受關注。
- Tesla Model Y RWD (以下簡稱 Model Y):Model Y在台灣電動車市場擁有極高的市佔率,後驅版本更是許多追求經濟性的消費者的首選。
- 電量管理: 為了確保起跑點一致,兩台車皆在出發前充至100%的滿電狀態。
- 黃金路線: 我們選擇國道三號作為主要測試路線,這條路線涵蓋了多種路況,包括平坦的高速公路、蜿蜒的山路、以及擁擠的都會路段,更能貼近真實的用車環境。
- 情境模擬:
- 定速巡航:全程以時速110km/h進行定速巡航,模擬日常高速公路的駕駛情境。
- 舒適至上:將冷氣設定在22度,確保駕駛過程的舒適性,同時也考量到冷氣對電耗的影響。
- 智慧輔助:盡可能開啟輔助駕駛系統(若有),減輕駕駛負擔,同時也觀察輔助駕駛系統對電耗的影響。
車款規格深度剖析:短腿之爭,規格比拼,各有千秋
在測試正式開始之前,讓我們先來深入了解這兩台車的基本規格,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與劣勢。畢竟,知己知彼,才能百戰不殆。
規格項目 | BMW iX1 | Tesla Model Y RWD |
---|---|---|
動力心臟 | 雙馬達四輪驅動 | 單馬達後輪驅動 |
電池容量 (可用) | 66.5 kWh | 60 kWh |
WLTP 續航里程 (參考) | 438 km (數據僅供參考,實際里程可能因駕駛習慣、路況等因素而有所差異) | 455 km (數據僅供參考,實際里程可能因駕駛習慣、路況等因素而有所差異) |
車身尺寸 (長度) | 車長 4.5 米,都會穿梭更靈活 | 車長 4.7 米,提供更寬敞的車室空間 |
台灣新車售價 (約略) | 約 228 萬台幣 | 約 172 萬台幣 |
德國市場價格比較 | iX1 在德國的售價比 Model Y 高出約 80 萬台幣 | |
儀表板里程 (100%電量) | 測試當天未提供 | 408 km (美國 EPA 標準換算,更貼近真實里程) |
從規格數據上來看,iX1 搭載雙馬達四驅系統,在動力性能上略勝一籌,提供更出色的加速與操控表現。而 Model Y 則在車身空間與 WLTP 續航里程上佔有優勢,更符合家庭用車的需求。
然而,數據終究只是參考,實際的表現還是要經過嚴苛的測試才能見真章。
國道實測:高速巡航大作戰,電量消耗實況紀錄
準備就緒,正式啟程!我與這次的特別來賓,同時也是iX1的忠實車主——小林,一同駕駛著這兩台「短腿」電動車,展開一場真實的國道續航力大考驗。
一路上,我們嚴格遵守測試規範,以時速110公里的速度穩定前進,並盡可能開啟輔助駕駛系統,模擬日常駕駛情境,力求測試結果的真實性與參考價值。
在途經龍潭到關西的路段時,我們遇到了一小段塞車。只見小林熟練地在車陣中穿梭,希望能盡快擺脫擁塞的路況,維持平均時速。這個小插曲也讓我意識到,即使在相同的路況下,不同的駕駛習慣確實會對電耗產生顯著的影響。
清水休息站:短暫休憩,交換情報,策略調整
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巡航,我們抵達了第一個休息點——清水休息站。在這裡,我們稍作休息,放鬆身心,並交換了彼此的電量資訊,檢視目前的電耗狀況,作為後續策略調整的參考。
在交流過程中,小林特別向我推薦了BMW APP的路線規劃功能。這個功能可以直接在手機上設定目的地,系統會根據剩餘電量、路況等資訊,預估每一段的剩餘電量,讓駕駛者可以更精準地掌握行程,避免不必要的里程焦慮。
東山服務區:暴雨突襲,電量告急,挑戰升級
離開清水休息站後,我們繼續往南前進。在前往東山服務區的路上,我換手駕駛Model Y,親身體驗一下不同的駕駛感受。
一上手,我立刻感受到Model Y的方向盤較iX1輕盈許多,但相對的路感回饋也較為模糊。此外,Model Y的懸吊系統也偏向硬朗,路面的震動較為直接。
然而,就在我們即將抵達東山服務區時,天空突然下起傾盆大雨,瞬間能見度驟降,路面也變得濕滑。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,不僅讓原本電量已經告急的我們更加緊張,也讓這次的續航力測試增添了更多變數與挑戰。
由於擔心低電量在大雨中行駛的風險,我們當下立刻決定降低行駛速度,並密切關注剩餘電量,隨時準備尋找適合的充電站。
田寮交流道:安全第一,轉戰平面道路,另闢蹊徑
考量到安全因素,以及避免車輛在高速公路上耗盡電力的風險,我們當機立斷,決定在國道三號369公里的田寮阿蓮交流道提前駛離高速公路,改走平面道路,繼續朝著最終目標前進。
這個決定雖然讓我們偏離了原定的測試路線,但也確保了我們的人身安全,以及測試過程的順利進行。
終點揭曉:Model Y率先陣亡,iX1續命成功?抑或是電池管理策略奏效?
在離開高速公路後,我們一路沿著平面道路前進。最終,Model Y的電量率先歸零,無奈宣告陣亡,結束了這次的續航力挑戰。
而我駕駛的iX1,則靠著剩餘的2%電量,以及更為保守的電池管理策略,多跑了寶貴的17公里,最終在日月亭都會公園停車場耗盡了最後一絲電力,完成了這次的終極挑戰。
測試結果分析
- Model Y 最終表顯里程:378 公里 (其中 355 公里為高速公路,23 公里為市區道路)
- BMW iX1 最終表顯里程:398 公里 (其中 381 公里為高速公路,17 公里為市區道路)
從這次的測試結果來看,在高速行駛的情況下,兩台車的實際續航里程都略低於WLTP官方數據。然而,iX1在電量耗盡後,還能多跑一段距離,這可能歸功於其更為保守的電池管理系統。
測試心得與結論:破解里程焦慮,擁抱電動新生活
經過這次的實際測試,我深刻體會到,即使是被稱為「短腿」的入門級電動車,其續航力表現其實已經足以應付絕大多數的日常使用情境。
只要善用充電站資源,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,並事先做好行程規劃,就能有效降低里程焦慮,安心享受電動車帶來的便利與樂趣。
當然,我也要再次提醒各位,實際的續航里程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,包括駕駛習慣、路況、天氣狀況、以及車輛的設定等等。因此,在規劃長途旅行時,務必預留足夠的電量,並事先查詢沿途的充電站資訊,才能確保旅途的順利與安全。
總之,電動車的發展日新月異,電池技術不斷突破,續航里程也不斷提升。我深信,在不久的將來,里程焦慮將不再是阻礙消費者擁抱電動車的絆腳石,電動車將真正走入我們的生活,成為主流的交通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