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汽車產業的發展,尤其燃油車與電動車的角逐,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捩點。許多人預言燃油引擎時代即將落幕,各大車廠紛紛投入電動車研發,然而,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單純嗎?讓我們深入剖析,探討這場汽車革命的複雜面貌。
法拉利堅持V12引擎:對傳統工藝的執著與市場策略的考量
眾多車廠將發展重心傾斜至電動車領域之際,法拉利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。我近期有幸專訪法拉利全球行銷總監Emanuele Carando先生,他明確指出,法拉利計畫在法律框架允許的範圍內,持續在其產品陣容中保留V12引擎,這項決策背後,不僅體現了法拉利對傳統內燃機工藝的執著追求,也包含了深思熟慮的市場策略。
儘管日益嚴苛的碳排放法規讓V12這樣的大排量引擎的生存空間備受壓縮,符合規範將面臨極大的挑戰,但Carando先生表示,他期盼相關法規能提供更多彈性空間,例如允許使用碳中和的電子燃料等替代方案。此外,電氣化技術的導入亦是法拉利考量的方向。早在十年前,法拉利推出的LaFerrari超跑便已在V12引擎中整合混合動力系統。然而,在現行的V12車型,如Purosangue SUV和12 Cilindri大型轎車上,法拉利卻選擇暫緩混合動力技術的應用,主要考量在於維護V12引擎的純粹性,以及避免混合動力系統增加過多重量,卻未能顯著提升性能表現的窘境。
雖然最終法拉利或許不得不將電氣化技術融入其傳奇的V12車型以符合排放標準,但我相信,法拉利在電氣化轉型的過程中,定會在抑制排放的同時,同步提升賽道性能,這也是法拉利品牌精神的最佳體現。 這種堅持,不只是技術上的挑戰,更是對品牌歷史和價值的堅守。
大眾集團:電動未來與燃油車的並存之路
另一個值得仔細觀察的案例是大眾集團(VW)。儘管VW被視為電動車領域的領先者之一,幾年前曾豪氣承諾在十年內推出超過75款電動車,但隨著電動車銷售增長不如預期,VW不得不重新評估其發展策略,承認對燃油引擎車的需求並未完全消失。
VW財務長兼營運長Arno Antlitz先生明確表示:「未來是電動的,但過去還沒結束。」基於此,VW集團將約三分之一的研發預算分配於燃油引擎車的研發,而非削減相關投資。其餘預算則用於電氣化和數位化轉型,並且計劃推出比原先預期更多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(PHEV),以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。
VW集團積極佈局電動車市場,計劃在2026年推出起價低於25000歐元的電動車系列,其中包含2023年發表的VW ID.2all掀背概念車的量產版本,並積極開發更平價的電動車系列,預計起價低於20000歐元。VW還將透過旗下電池公司PowerCo,自建電動車電池生產線,並與中國上汽和小鵬汽車合作,專為中國市場開發電動車,展現其全球化佈局的野心。
其他車廠策略調整:電動化進程的謹慎與務實
近幾個月,許多車廠紛紛調整其全面押注電動車的計畫。賓士、凱迪拉克和Alfa Romeo都延後了完全電動化的時間表,甚至表示將繼續銷售汽油動力車。這顯示出,電動車的普及並非一蹴可幾,車廠們在面對技術、市場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,展現出更為謹慎和務實的態度。
車廠 | 原先計畫 | 調整後的計畫 | 策略調整原因分析 |
---|---|---|---|
賓士 | 2030年只銷售電動車 | 2030年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銷售汽油動力車 | 市場需求、基礎建設不足、技術成熟度等綜合因素考量 |
凱迪拉克 | 2030年後不再銷售汽油動力車 | 2030年後可能還會銷售汽油動力車 | 市場反應、消費者習慣、法規變化等綜合考量 |
Alfa Romeo | 2027年前成為電動車品牌 | 正在開發同時包含電動及汽油動力兩個系統的新車 | 技術發展、市場需求、成本控制等綜合因素考量 |
歐美車廠轉向的深層原因:充電基礎設施的瓶頸與地緣政治角力
許多分析人士認為,歐美車廠策略調整的背後,與中國電動車的崛起以及歐美充電基礎設施的不足息息相關。中國在燃油引擎技術方面,要全面超越歐美仍有相當的難度,因此歐美可能藉由持續發展燃油引擎技術,來延緩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,進而維持其在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優勢。
然而,我認為歐美車廠轉向的最大推力,是充電系統的普及率和充電效率的提升問題。當消費者在購買電動車時,擔心充電的便利性和效率時,自然會猶豫是否入手。豐田社長早先提出的「油電混合動力才是未來真正解決方案」的觀點,正是洞察到了全球電動車推廣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困境。在完善的能源系統和配套措施尚未完全建立之前,在汽車上同時搭載電池馬達和燃油引擎,或許才是更為穩妥的選擇。
總結:電動車的未來與挑戰: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
燃油引擎的時代是否真的結束?答案並非簡單的「是」或「否」。雖然電動車是大勢所趨,但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、電池技術的突破、以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接受程度,都將影響電動車普及的速度和範圍。 在可見的未來,燃油車與電動車將長期共存,而混合動力車則將扮演重要的過渡角色。汽車產業的未來充滿了變數與挑戰,各家車廠的策略調整,將繼續深刻影響著全球汽車市場的發展軌跡。 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技術進步、政策調整和市場需求的變化,才能更準確地預測汽車產業的未來走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