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價進口休旅終極對決!RAV4 殺手 Kia Sportage vs. Mazda CX-5,誰才是CP值之王?

平價進口休旅終極對決!RAV4 殺手 Kia Sportage vs. Mazda CX-5,誰才是CP值之王?
文章目錄

RAV4 在平價進口休旅車市場的霸主地位難以撼動,但 2024 年的亞軍之爭,幾乎成了 Kia Sportage 與 Mazda CX-5 的韓日大戰。究竟這兩款準亞軍休旅車,誰才是更划算的選擇呢?今天,我就要來分析這兩款車,分別是 Sportage 新追加的 X-line 2WD 車型,以及 Mazda 為了慶祝在台 10 週年所推出的 CX-5 25T Retro Sports Edition 個性化版本,兩者價差為 4 萬元。

車款Sportage X-line 2WDMazda CX-5 25T Retro Sports Edition價差
車長 (公分)46604575+8.5 公分
軸距 (公分)27552700+5.5 公分

外觀:前衛 VS 耐看,你喜歡哪一種風格?

CX-5 自 2017 年在台灣上市,2022 年推出小改款,雖然是老面孔,但造型放到現在依舊耐看。全車鈑件刻意做得圓滑平整,輪拱上的防刮飾板也換成亮黑色烤漆,增添質感之餘,也讓整台車看起來更優雅。

相較之下,Sportage 就顯得很有未來感,包含超大面積的水箱護罩,以及造型像昆蟲複眼的頭燈設計,加上全車更動感的空力套件,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會覺得太過前衛,但不可否認,Sportage 的辨識度真的很高。此外,Sportage 比 CX-5 多了車頂行李架的設計,後雨刷也特別設計成可以藏起來,讓整體看起來更有一致性。不過,Sportage 車尾的排氣尾管是隱藏式設計,我個人覺得沒有 CX-5 雙邊單出那樣活潑有型。

燈具方面,兩款車的頭尾燈都是 LED 光源,頭燈也都支援光感應啟閉與遠近光燈自動調整。其中,Sportage 多了前霧燈,CX-5 則額外具備主動轉向與光型變化等進階功能,在科技性上略勝一籌。鋁圈方面,兩款車都是 19 吋,造型也都是專屬樣式,Sportage 有雙色切削設計,CX-5 則採用亮黑色塗裝,我個人覺得兩者都蠻好看的,算是各有特色。

車色部分,Sportage 提供藍、白、綠,以及需要加價 2 萬元的消光灰可以選擇。CX-5 雖然有 7 種顏色,但只有藍色是免費常態供應,其他的金色、灰色、棕色都是接單生產,帶有特殊噴塗工藝的白、灰、紅則需要額外加價才有。


內裝:科技感 VS 傳統,質感同樣出色

這兩款車的內裝鋪陳差異蠻大的。Sportage 給了 12.3 吋的一體式曲面螢幕,下方還有觸控式的空調介面,排檔也換上了電子旋鈕形式,幾乎新世代車型會用到的主流配置都用上了。CX-5 就顯得比較傳統,儀錶是三環式指針搭配 7 吋的資訊幕,車機是 10.25 吋,下面也把所有的實體控制按鍵都保留下來,排檔還維持傳統機械式。雖然 CX-5 推出比較久,但現在新世代的 Mazda 也不是走前衛路線,相對滿足喜歡保守風格的族群。

內裝質感部分,我認為這兩款車表現都很好。CX-5 基本上就是靠大量的皮質與金屬飾板來堆疊,雖然視覺效果略顯單調,但摸起來的紮實度與觸感都很有水準。Sportage 看起來就很豐富,除了皮質與金屬件之外,還加入了大面積的鋼琴烤漆與木紋飾板來營造奢華感,比較可惜的是鋼琴烤漆真的很容易留指紋,就算只有一點點小毛絮掉在上面也會很明顯,如果你是有潔癖或強迫症的人,可能就需要常常擦拭。

配備方面,這兩款車都有支援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的手機連結,但 CX-5 的 CarPlay 是無線,Sportage 是有線。再來,包含了 Keyless、360 環景、手機無線充電裝置也全都有。只是 CX-5 一樣只能用排檔座後面的旋鈕來操作,比如說在使用 Apple CarPlay 的時候,就沒有觸控來得方便。其他部分,CX-5 多了 HUD 抬頭顯示器,Sportage 則是有方向盤加熱與 64 色的氣氛燈。此外,兩款車都用上了知名品牌的高階音響,只是 CX-5 的喇叭數量比 Sportage 多了兩支。


安全:Level 2 駕駛輔助,Sportage 功能更全面

在主被動安全部分,這兩款車都有完整的 Level 2 駕駛輔助系統,包含了全速域的 ACC、AEB、主動車道維持與盲點偵測。不過,Sportage 的功能更全面,除了 AEB 可以多偵測到騎士與路口環境,後方交通警示以及盲點偵測也都支援系統介入避免碰撞。另外,我覺得比較方便的是前車駛離提醒與盲區顯影輔助這兩項配備。被動安全部分,兩款車都是 6 具氣囊,停車雷達也都是前 4 後 4 的配置。


乘坐空間:Sportage 膝部空間更寬敞,CX-5 座椅更舒適

座椅部分,這兩款車的面料都是真皮加麂皮混搭,差別在於 Sportage 是將麂皮部分做在肩膀的位置,視覺豐富度的意味比較濃厚。CX-5 則是將麂皮放在屁股、腰背會接觸到的地方,對於提升止滑性比較有效果,另外也用上紅黑雙配色,看起來更活潑一些。實際坐感的話,我個人比較喜歡 CX-5,主要是因為它的泡棉設定比 Sportage 再柔軟一些,所以身體的重量比較能被分散掉。

空間方面,前座數據表現幾乎都是 Sportage 勝出,CX-5 唯一有贏的就只有高度而已。後座也是一樣的情況,CX-5 在高度上比較佔優勢,但其餘包含了寬度、椅面長度,甚至是椅背角度,都是 Sportage 坐起來更舒服。其中,我覺得差異比較明顯的是膝部空間,Sportage 多了將近 10 公分,就連進出便利性也比 CX-5 更好。

配備方面,這兩款車都具備雙前座電調,附帶駕駛座電動腰靠與記憶,前座也都給了很多人喜歡的通風椅,Sportage 則是再多了加熱的功能。後座一樣都有出風口與中央扶手,另外也都給了兩組充電孔,不過位置有點不一樣,Sportage 是前座椅背的兩側,CX-5 則是放在中央扶手裡,這樣充電的時候線就可以藏在裡面。Sportage 有一個很貼心的設計,在兩個頭枕的後方有掛架設計,適合拿來掛外套與圍巾,下面的話有附上一般的掛勾,像買便當與鹹酥雞就可以派上用場了。

項目SportageCX-5
前座空間較寬敞高度較佳
後座空間膝部空間多 10 公分,進出便利性較佳高度較佳
後座充電孔位置前座椅背兩側中央扶手內
特殊設計頭枕後方有掛架

行李廂空間:CX-5 容積較大,Sportage 深度較佳

行李廂表現方面,這兩款車的後座椅背都可以向前傾倒,差別在於 Sportage 是 6/4 分離,CX-5 則是 4/2/4,在使用上更有彈性。另外,後廂兩側也都有附上椅背快速傾倒的釋放拉柄,Sportage 再多了左右兩個掛勾可以使用,而且底板下方也給了小尺寸的備胎,CX-5 則是常見的補胎劑。遮簾的部分,Sportage 是手拉的方式,CX-5 則是跟著尾門作動的設計,用起來少了一個拉的動作更方便。

最後有個小細節我會有點在意,就是他們兩側的材質,CX-5 用的是絨布包覆,Sportage 的話就是硬塑膠,東西碰到比較容易有聲音之外,久了之後如果有刮痕也會影響到美觀的程度。以空間來看,容積表現是 CX-5 更好,不過實際量測下來,Sportage 是贏在他的深度表現,CX-5 則是高度與寬度的表現勝過對手,車內的空間部分也是 CX-5 更加方正。至於方便的感應式電動尾門,兩款車都列為標準配備。


動力與操控:CX-5 輸出更強勁,Sportage 稅金更划算

動力部分,這兩款車同樣都是汽油渦輪引擎,只不過 CX-5 的排氣量大了兩個級距,所以不管是輸出大小還是加速表現都明顯勝出。相對來說,不論是省油性還是稅金,都是 Sportage 佔有優勢,每年要繳的稅金會比 CX-5 少 1 萬元左右。變速箱形式上,Sportage 搭載的是 7 速的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,CX-5 則是 6 速的手自排。

項目SportageCX-5
引擎汽油渦輪汽油渦輪
排氣量較小較大
輸出較小較大
加速較慢較快
稅金較低較高
變速箱7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6 速手自排

我個人覺得 Sportage 開起來很輕快,只有在起步跟低速的時候,踩起來會有一種空空的銜接感,其他部分我覺得沒什麼太大的問題。再來,它的駕駛模式也比 CX-5 更多,總共有四種,我自己是覺得 Smart 模式最好開,因為它的油門反應最剛好,而且它也有聲浪模擬的功能,音量總共有三段,如果不喜歡的話是可以關掉的。CX-5 的話,它的動力反應就飽滿許多,在 Normal 模式下,深踩油門就可以感覺到它的衝勁,所以不用調到 Sport 模式我也覺得很夠用,而且跟 6 速手自排搭配的順暢性也比 Sportage 出色,所以在動力表現上,CX-5 比 Sportage 更出色也更有力。

底盤部分,兩款車都有保留路感的舒適設定,跟 RAV4 那種想要完全隔絕的路線不太一樣。至於差異的部分,Sportage 轉起來比較輕盈俐落,CX-5 則是贏在車室隔音。


總結:科技、空間選 Sportage,動力、質感選 CX-5

總結來說,CX-5 確實可以感覺到世代的落差,不過該給的配備沒有少,質感也一樣優秀,2.5 渦輪開起來更順更輕鬆,適合對動力有要求的人。如果你更在意科技感、空間,以及每年 1 萬元的稅金,我覺得選 Sportage 就對了。


瘋狂設計師 Chris
用車達人 Mark
歡迎來到用車達人!我們的目標是為廣大車主和汽車愛好者提供最實用、最新的用車知識與資訊。無論您是想了解如何保養愛車、掌握行車法規,還是對電動車未來發展感興趣,我們的團隊都精心編寫了各類文章,讓您在駕車過程中更加順暢、安全。透過我們的內容,您可以找到實用的保養維修技巧,學習節省油耗的小知識,並掌握最新的車輛政策與法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