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:電動車的大電池,未來會不會越來越便宜?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訴各位,絕對不會!嚴格來說,不只是電動車的電池,包括油電混合車(Hybrid)、插電式油電混合車(Plug-in Hybrid)、增程電動車,只要是裝電池的車款,它們的電池組未來都不會越來越便宜。
許多朋友都以為,電池未來會因為技術門檻降低、原物料成本下降等原因而變得比較便宜。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。我今天將從「人性」以及「過往經驗」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,相信大家就能夠找到答案。
企業經營的現實面:為何降價不可能?
首先,我將自己帶入企業經營者的角色。假設我是公司老總,當我的消費者願意花 10 元跟我買一樣東西,那麼在一段時間後,我會因為想要回饋消費者而主動降價嗎?當然不會!尤其在產品、原物料、成本各方面都一模一樣的情況下,降價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。
唯一會讓老總決定降價的理由,就是「薄利多銷」。老總發現降價可以吸引更多買家,經過計算,發現吸引來的銷量可以讓公司賺到更多錢,這才有可能降價。否則,把到手的利益讓出去,這不是一個經營者會做的事情。簡單來說,沒有商人會這樣幹。
大家可以參考百貨公司週年慶、清倉大拍賣等降價時機,這些促銷活動不是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衝銷量,就是為了把賣不掉的舊貨清出去。否則,我們什麼時候買過莫名其妙打折降價的產品?
或許有些朋友會說,有些當季款式也會直接打折。但那並不是廠商真的直接打折,而是他們本來就要賣那個價錢,原來的定價只是讓你覺得「現在有打折,不買會吃虧」,所以故意訂高一點,來刺激消費者的衝動消費。原則上,只要那個東西還能銷售,就不可能降價。
在公司上班的朋友,或是企業主一定都曉得,當公司的營運朝著「正向」發展時,公司就會調整什麼?沒錯!調整「KPI」,調整銷售目標,例如原本這一季要賣 100 個產品,就調成下一季要賣 110 個。而公司為了衝擊銷量或是營業額,會有不同的策略,但絕對不會有「少賺一點」這個選項。
所以,回到前面,如果「東西還是以前那個東西,原物料、成本各方面都一模一樣」,接下來的策略會是降價嗎?當然不會!
科技進步的真相:加量又加價才是王道
電子元件會隨著科技發展而不斷進步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其實現在的民用科技,離軍事科技至少相差 30 年以上的水平,所以不用擔心能源技術會不會進步,它肯定會進步。
當未來能源技術得到提升,例如更小的體積能夠釋出更大的能量,讓我們有更多的綠能得以發展,這時公司老總會做什麼決定?零件降價嗎?當然不會!
好不容易新技術來了,這是一個冠冕堂皇、名正言順值得「加量又加價」的時機!此時非但不會降價,還要漲價!公司要賺錢,就得這麼做。
可能又有朋友會以為,這時候技術成熟、原物料來源成本比較低。但我現在講的是企業經營的角度,本來消費者願意花 10 元來買這個東西,隔了一段時間,公司把產品的技術力提升了,卻只想賣 9 元給消費者?說是回饋客戶?提出這個點子的主管,第一時間就要被老總給炒魷魚了!原來的消費者既然已經有 10 元的消費能力了,我們現在當然要看看如果漲價變成 11 元,他們還能不能繼續消費下去。這樣子不僅公司能賺錢,也能達成營運目標。
這種例子太多了,以前台灣的裕隆速利 303 只有台幣十幾萬,福特的全壘打差不多 12~15 萬多。然後車子的科技逐漸上來,價格也一直上來。有誰看過車價走回頭路的?不要說這麼多年來通貨膨脹這些金融問題,就說在當年那個時代,一部陽春車的價格,差不多是一個上班族省吃儉用工作一年就可以買起來了。因為當年的薪水,公務員教師月薪三萬多,要買個十幾、二十來萬的車,不需要像現在不吃不喝好幾年都還買不起來。
我再舉個例子,大家想一想,在第一部 Motorola 黑金剛手機出來的時候,一支手機要台幣十幾萬,一個門號要排隊一年。那時候這支手機就相當於勞斯萊斯、賓利,買的人很少,但買的人的身分必定不凡。後來行動電話的價格,旗艦機差不多落在台幣大約三萬元上下時,大家有沒有發現,20 年過去了,從黑白機一路走到現在的智慧手機,這價格完全沒有掉下去!旗艦機沒有台幣三萬元起,就別想入手。
我知道,又有朋友要說,這麼多年了,通貨膨脹...之類的。但是我們現在就以台灣這個市場來說,那麼多年前的薪資水平跟現在的薪資水平,落差有很大嗎?而以前科技那麼老舊的手機要賣這個價,到現在相當於一部小電腦的智慧手機,也還是賣這個價,大家覺得廠商真的成本都還是一樣那麼高嗎?其實在網路上有很多科技達人早就把智慧手機拆解開來,算一算裡面的成本,真的不值幾個錢,但重點就在於「技術」。
技術值多少錢呢?很抽象。就好像作奸犯科的人,必須關幾年才能抵銷他所犯的罪孽,這也很抽象。不過再怎麼抽象的事情都可以具體化,而這個具體化的標準,就是「用以前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來判斷」。
舊電池降價的真相:商業操作與行銷手法
當消費者原來就可以消費 10 塊錢買一個東西,現在我們還是在賣這個產品,而且是升級過的進化版,此時我們要降價、把自己的利潤讓出去、回饋給他們嗎?當然不要!
這時候又有朋友說,之前什麼什麼車的電池後來就降價了,只要幾萬元就可以更換。這裡面其實有很大的商業操作空間。
首先,降價的產品一定是舊貨,一定是很多年前的型號,一定是量不夠大了。所以這時候降價,在宣傳上面就是一個很大的正面宣傳效果,這可以代表廠商的電池並不貴,這可以支撐很好的話術來說服正在觀望的消費者。
再來,即便是舊款型號的電池降價了,但是開舊款車型的車主仍然不願意屈服於這個價錢,因為對比車輛殘值,很多人乾脆直接換車算了。只有部分使用量非常大的車主,他們在燃料費方面已經節省了相當多的金額,所以才覺得花幾萬塊換個電池不算什麼,這個動作仍然具有非常高的 CP 值。
而很多時候,舊車的電池也沒降價,因為不降價,才會讓車主覺得划不來,乾脆換車好了。只要引發了這個念頭,自己的業務員才有發揮話術的空間啊。
但扣掉這層,看看現在「新的」大容量電池、新的技術,沒有一個電池模組是便宜的。不過,為了不要嚇到消費者,現在的電池組大部分會區分成很多區塊,故障的時候,可以選擇部分更換,這個方式能稍微降低車主自費更換時的費用。
接著,問題又來了。在自費維修時,很多更換內容都是廠家說了算,誰知道這次維修需要換幾個模組?或者是更換的範圍必須、一定、保證要這麼大嗎?說句老實話,就連保養廠裡面也都被公司律定了「KPI」,不要跟我說每次更換零件都有其必要,或者是無法維修只能換整組,這些話術無非是為了提高營業額。我不能說這樣的情形很多,但這就是業內的生態。就連醫院,也有自己的營業目標。
電池價格的未來:跳脫框架的唯一解
所以在這個情況下,電池,或者說能源裝置好了,會越來越便宜嗎?當然不會!
我想會有相關電池能源的業內人士可能會告訴我,現在實際的狀況並不是我說的這樣。但,業內人士知道的東西都是最上游的資訊,我現在談的是我們「車主、消費者」,實際面臨換電池這件事情的時候,會不會少花一點錢?就我以上的觀點,我壓根兒不這麼認為。
要跳脫出這個局,就只能有一個「沒有包袱」的新創廠商,直接打破既得利益者的遊戲規則。簡單來說,就是原本我們口袋有 10 元可以拿出來,但他只要 5 塊錢,然後他就照五塊錢的遊戲規則跟我們玩,也跟他的同業玩。在新的遊戲規則下,有些老廠商會調整策略來「捉對廝殺」,但也會有老屁股硬著頭皮繼續蠻幹。到時候會剩下誰,其實我們也不知道。反正這也不是我現在要分享的重點。
我的重點是,原來廠商能賺多少錢,是不會讓出來的,除非有新的廠商,他有新的遊戲玩法,這樣子我們消費者才能嚐到「鷸蚌相爭,漁翁得利」的小甜頭。
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多年前的 Skoda 分公司剛來台灣時是不是很有 CP 值,而幾年過去了,現在 CP 值仍在嗎?是價格攀升了,還是配備變少了?
所以這跟真實的原物料成本、營運成本、關稅、貨物稅等等,雖然是正關聯,但真正的原因還是與營運策略有關,而這個營運策略的源頭就是「人性」。
電動車的潛力:硬體價格應更親民
我參考了歐美還有對岸大陸的新能源電動車價格,我覺得這類產品裡面還有很大的讓利空間。就硬體來說,本來電動車就應該比油車便宜,就好像以前柴油車剛來台灣的時候,硬生生地就是要比汽油車貴上一截,而賣到最後,根本就可以賣跟汽油車一樣的價錢...所以那一開始的那幾年是怎樣了?
最後,有些朋友還在等電車或油電車降價之後再考慮入手。就依照我上面的邏輯來看,如果沒有新的競爭者或銷售策略來攪亂市場,這類車種的價格是不會往下調整的。繼續等下去也等不到那一天。你覺得呢?
重點整理
觀點 | 說明 |
---|---|
企業經營角度 | 企業不會主動降價,除非薄利多銷能賺更多 |
技術進步與價格 | 技術進步時,企業通常會「加量又加價」,而非降價 |
舊電池降價 | 舊電池降價是為了行銷與出清庫存,而非真正降價 |
維修成本不透明 | 維修時,更換零件與模組的決定權在廠商手中,車主難以議價 |
跳脫現狀的可能 | 除非有新創廠商打破現有規則,否則電池價格難以下降 |
電車價格的潛力 | 以硬體成本而言,電動車的價格應比油車更親民 |
消費者等待降價 | 在現有的市場機制下,等待電動車降價可能只是徒勞 |